close

  本報記者 袁貽辰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13日T03版)
  2014年11月5日,遼寧省沈陽市,第十屆“振興杯”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決賽,電焊項目組,選手們在候場。本報記者 趙迪攝
  採訪中的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。本屆“振興杯”兵團代表隊的90後焊工選手邵旭鵬,年僅23歲就在省賽中奪魁,因而晉升為高級技師。在單位,已成為技術骨幹的他還帶了好幾個徒弟。
  這個被領隊著重推薦的“種子選手”在今年的比賽中拿到焊工全國第18名的好成績,可他卻在談及自己備戰理論考試的經歷時苦笑起來,“說真的,我的文化水平還是太低了,稍微深一點的知識就看不懂了。每次都特著急”。嘆了口氣,中職畢業的他一字一句地說,“如果有機會,我真想繼續讀書。”
  和邵旭鵬有著同樣感受的新時代優秀青工不在少數。但媒體在關註這些年輕人時,更多地把視角放在了命運轉折這個“新聞噱頭”上。這些年,各類“技能改變命運”的鮮活故事頻繁見諸報端。尤其是在“振興杯”這樣一個大舞臺,時常會看到一個20來歲的毛頭小伙子在比賽後上演從中級工到高級技師的“驚天跨越”,亦或是一個中職畢業生靠比賽的好名次漲了好幾倍工資,贏得了車子、房子。
  誠然,這是一個個勵志色彩頗為濃厚的故事,主辦方、企業、參賽選手都“皆大歡喜”。但邵旭鵬的一番肺腑之言卻如同一盆冷水,讓“技能改變命運”的情結多了幾分理性的思考。雖然不願承認,但事實確實是,物質獎勵再難“喂飽”新時代優秀青工了。
  或許,我們只是一門心思把我們認為最好的給了這些值得被嘉獎的青工,卻在不經意間忘記思索,深造機會、多元化發展的可能……這些有點“看不見摸不著”的“獎勵”會不會也是這些新青工內心渴求的。
  廣西代表隊網絡管理員參賽者廖學旺告訴我,對於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來說,“吃苦是應該的事”,比起獎金、職務這些物質獎勵,“發展機會和空間更為重要”。事實上,青工靠技術獲得認可無可厚非,也是好事一樁。但若是這認可能兌現成更好的發展機會,那麼對於青工來說,應該更能從內心培育其鑽研技術的信念理想。
  不得不提的是,青工需求發生改變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。2010年頒佈實施的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年)》中可以看到,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已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方針。俗話說,沒有一流的技工,就沒有一流的產品。在本屆“振興杯”大賽的開幕式上,團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長郭美薦也提到,我國目前正處於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,而在這個過程中,青年技能型人才肩負著重要使命。
  換句話說,那些“精神獎勵”不僅僅是部分優秀青工對自己“更上一層樓”的願望,更應是整個國家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讓這些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優秀青工在理論和實操中更進一步,讓他們離真正的高技能人才近些,再近些,真正幫助他們實現從產量提升到產值提升,應是這個社會的使命。
  可喜的是,已有一些地區作出了嘗試。在“振興杯”大賽的舉辦地沈陽有一個“雙證班”,這個“班級”設高中起點專科班數控技術、專科起點本科班機械設計製造和自動化兩個專業,以在企業表現優秀的青年技師為培訓對象,通過為期3年的教育,使其取得本(專)科學歷證。幾年來,“來自沈飛、金杯等企業的590名優秀青年工人參加學歷班,技術理論水平顯著提升,在短短幾年裡,各種技術革新達500多項,為企業增效近億元”。
  “振興杯”走到第10年,也正走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。或許這樣一個國家級一類競賽對選手由物質獎勵向精神獎勵的轉變,能釋放一個信號,更能彰顯一種態度。在這個“頂尖高手競技場”,這樣的行為能鼓勵全社會青工,通過學技術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,更能從實處體現對新時代青工成長成才負責的態度。  (原標題:新時代優秀青工新追求:有比物質獎勵更重要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r96zrwud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